友人因為感情課題,這一年來認真探索自己的依戀狀態,推薦我看岡田尊司。前幾天看了其中一本《依戀,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》,其中一段,簡直萬箭穿心。
書上提到所謂矛盾型依戀:「原本是幼兒身上經常可見的不安全依戀類型之一,特徵是會做出與內心本意相反的行為。例如,內心原本想撒嬌,卻表現得很彆扭,或是說出與真心話相反的話為難別人,對別人不理不睬等等。」
「在逃避型與焦慮行混合組成的恐懼‧逃避型依戀類型上,也經常看見顯著的矛盾型依戀傾向。」
「矛盾型依戀容易產生人際關係不佳、社會適應困難的主因之一,在於那不只是矛盾型依戀的問題,更容易發展為矛盾型與否定是思考,或是兩極化思考。與其說是發展而成,不如說是矛盾型與兩極化思考,在本質上來自相同根源。」
「所謂的兩極化思考,指的是『不是百分之百肯定,就是百分之百否定,只能站在兩個極端思考』的認知傾向。
***
看到這幾段書稿,我內心各種孟克吶喊,我的天啊這不就是我嗎,我以前覺得自己在感情裡是是焦慮型依戀,原來更接近矛盾型依戀──那種明明就想要愛,卻說反話考驗對方誠意,或是感覺對方有一點點冷,我就會故意比他更冷,這種美其名是傲嬌的行為,實際上就是矛盾型依戀。
我更震驚的是後面這段提到「兩極化思考」,不是零就是一百的思維,那更完全是我原生家庭的活生生血淋淋化現。
比方說小時候可能只是在飯桌上提到菜有點鹹,家人就會翻臉認為我們「都」不知感激,「都」在嫌他做得不好,那以後他都不要做了等等。
又或者如果自己主動做了家事,家人說哪裡做得不夠好,我們也會炸毛說我好心幫你耶,那以後都不要做了,接著擺臭臉一個下午。
很多家庭也是這樣,幾十年來,都在進行這種只有零和一百的對話。
***
而我也完全認同書上說,兩極化思考是造成矛盾型依戀的根源。
因為對朋友/伴侶也只有零和一百的刻度,所以對方只要對自己有一點冷淡,就會覺得「啊我一定哪裡惹他不高興了,怎麼辦我們友情歸零了。」甚至刻意冷淡回去。
反過來當對方惹毛了我們,我們很容易就會覺得「算了這段感情沒指望了。」接著刻意維持普通朋友的距離。
但社會怎麼會是這樣運作呢?人際關係的刻度本來就是流動的,大部分的時候是好的,就加分;不好的時候,就扣分。最後隨著時間加加減減,分數高的就是好朋友,分數低的是普通朋友,好朋友不會是一百分,但一定是相處起來相對高分的人──但只有零和一百兩個選項的人,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。
原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和人很難融入人群,真正的根源和這樣的思考模式有關。被岡田尊司精準地分析出這樣的想法,整個覺得被穿心得很徹底,但又覺得很痛快。
因為矛盾型依戀的人,被這樣全有或全無的日子折磨得很累了。我也想到很多心靈療癒的案主,他們提到自己交朋友也很困難,又或者總是在討好伴侶──你說這種思考也會導致討好嗎?我覺得會。
因為太害怕依戀的對象掉到零分,自己又沒有零和一百之間的刻度,所以往往花加倍的力氣表現得好、讓對方喜歡、稱讚自己,這樣對方在自己的心中就不會掉到零分了──畢竟這是一種不安全依戀,打從心底是不希望喪失依戀對象的。
但反之,如果討好失敗,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,兩極化思考的人也會很極端,要嘛憤怒地指責對方不珍惜自己的犧牲(希望對方會表現出歉意,這樣就可以維持他在一百分),要嘛直接抽離付出到異常冷淡的程度,因為對方是零分了,不值得自己再付出一絲絲(但這時候內心會受害者情結大爆發),又或者希望靠這種冷淡,成功讓對方激起愧疚,拼命道歉和討好,那就能恢復他一百分的地位。
這種為了兩極化思考,導致我們做盡一切想維繫一百分的精神恐懼,反倒是折磨關係的殺手。
***
然而光是啟動這一層覺察,就是非常大的解方。
一旦意識到自己有兩極化思考,時時刻刻就要覺察自己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。
如果發現自己受到一點批評,或沒有拿到心中最滿意的對待,下次別馬上小劇場爆發把關係推到零分,做出激烈的言論和行為。取而代之的是思考一下,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?(通常都沒有)如果要反應的話,我可以怎麼說更理性又溫和?
面對別人的兩極化思考,我們也要拿出覺知,意識到對方這句話不是真的在攻擊,而是被「全有和全無」的視角困住,覺得自己全盤被否定了,才會用這麼嚴厲的話反擊。
可以請對方冷靜,重述稱讚對方有價值的地方,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一些想法。另外也可以在氣氛比較平靜的時候,彼此溝通什麼樣的用詞和口氣,比較不容易刺激到兩極化思考(例如用「如果可以的話,希望____」更好,取代「我很討厭這個。」)
有時候即使只是這樣的小進步,都能讓兩極化思考者,甚至各種不安全依戀者,在關係上有深刻的解脫。
===========
#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
#柚子甜剝心事
閒聊日常:
臉書:YS Tian
IG:柚子甜
===========
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
焦慮型依戀 特徵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不是每個父母都會愛孩子,但孩子永遠不可能不愛自己的父母。
記得曾看過一篇對於父母與孩子間的依戀研究,讓猴子與披了母猴毛的玩偶相處,猴子們以為那隻玩偶是猴媽媽,與之親密。然後在玩偶猴媽媽的胸前設置機關,向朝猴媽媽前來的猴子們射箭。猴子們雖然受傷,卻還是執意地走向猴媽媽。既使是受傷,也還是無法不去親近自己的媽媽。
這也讓我想到一則故事,一個單親女兒和媽媽相依為命,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常丟下她不管,甚至帶她出城卻把她一個人丟在不熟悉的城市,任她自行在外遊蘯找路回家,或是暴力對待。母親唯讀在精神狀態較良好的狀態下,因為自責及愧疚而割女兒的腕,希望她和自己一同走上黃泉從此不再受自己的不幸對待。而女兒怎麼樣都不肯丟下(離開)自己的母親,既使和母親相處的危險性極高,也不願意放下她。
與父母之間的依戀總是影響我們很深,以下和大家分享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(Okada Takashi)在「孤獨的冷漠/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」中提到的依戀形式,來理解依戀是如何影響著人格發展。首先我們得先釐清什麼是依戀。
#何謂依戀
在英國精神科醫師約翰.鮑比(John Bowlby)的研究之前,大家普遍認為孩子對母親產生依戀,是為了得到母乳等具有實際利益的原因。然而John在比對戰爭孤兒的調查研究中發現,無論給予他們多少營養,孩子們還是無法順利成長。也就是說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,母親是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而母親的擁抱等肢體接觸及伴隨而來的情感連結,對於孩子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。所以母親以孩子為優先,犧牲自己的需求,經常付出關心照料時,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才得以養成。面對能夠無條件地穩定回應自己需求的人,人才會產生依戀。
#何謂依戀形式
依戀形式始於幼年時期與母親之間的關係,在經年累月的各種人際互動中確立成型。可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,而不安全型又分為焦慮型與逃避型;當焦慮與逃避重疊時,成為恐懼逃避型,而當依戀創傷難以痊癒時,成為未解決型。視依戀系統運作而定,若良好平衡發揮機能的狀態為安全型;相對焦慮型就是依戀系統過度敏感或過度運作的狀態。
比如,面對分離時,焦慮型會緊抓對方哭叫抵抗,逃避型則是表現冷漠不為所動;或是面對困擾時,焦慮型會找人商量討論,或做出過度反應引發人際緊張,而逃避型則是獨自承受解決;在親密關係中,焦慮型會依附想要以各種方式確立彼此關係的穩定度,而逃避型則是需要自己空間的自由度,不想要與他人過度親密。
#逃避性人格
#強烈害怕被討厭
逃避性人格的特徵在於敏感容易受傷,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,是最常與逃避型依戀形式合併的人格之一。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的風險去做些什麼,不如消極地維持現狀,以避免危險為優先。若是屬於強烈逃避型依戀形式的逃避性人格,在人際關係上更是消極冷淡,好像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。若是伴隨焦慮型依戀形式的話,則很擅長察言觀色,在意別人臉色,強烈需要別人認洞,而表現出依賴性人格傾向。
#依賴性人格
#擅長察言觀色不敢拒絕別人
過度在意對方一味迎合他人,通常這類型人會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,多半為焦慮型依戀形式。不過小時候在雙親掌控下長大,或是嬰幼兒時期曾遭到放棄和高壓掌控的人,則會同時顯現出逃避型依戀形式。這種情況上,這類人難以與他人融洽相處,老是看別人臉色過活,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導致自己的想法受到壓抑。
另一方面,擁有焦慮烈依戀形式的依賴性人格,則容易產生強迫關心的問題。因為太想要為配偶或孩子奉獻心力,結果變成控制狂,反而妨礙對方獨立自主。若是較穩定的依賴性人格,就能善用旺盛的服務精神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,而成為家庭良好的支柱,或在人際上有人緣容易獲得成功。
#強迫性人格
#認真努力責任感重
小時候被父母強加義務又無法達成他們的期待時,孩子容易產生逃避性人格;但若是在已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待,又將父母的基準加諸己身,將期待等同於標準的情況下,就會誕生一種「以完成義務與責任為優先」的強迫性人格。這類人格重視秩序與規矩,把達成義務與責任當成最大使命,容易變成工作狂;也因為不重視自己,容易罹患身心疾病。
若是強迫性人格屬逃避型依戀形式,重親義務與責任傾向會更強烈,過度嚴格不容許例外。這樣的特性會對原本應在愛情下結合的家庭共同體帶來負面影響,原本該以同理心為基礎產生的依戀會變得枯燥無味缺乏滋養。
若是依戀形式屬較穩定安全的強迫性人格,則能發揮得到他人認同的義務感與責任感,也容易適應社會。但是當與逃避型依戀形式並存時,他們又無法順利與人建立親密關係。徒有形式上的禮貌,卻因缺乏感情而難以加深關係。若是焦慮型依戀形式的強迫性人格,則會對他人過度迎合及犧牲奉獻,累積太大的壓力。
#自戀性人格
#只愛自己唯我獨尊
自戀性人格特別重視自己,藉由輕蔑周圍來保護自己。他們想從他人身上得到的不是共鳴或對等,而是讚賞與恭維。受到傷害時會相當介意,遭到他人責難時,往往呈現非常激烈與憤怒的反應。就算自己真的有缺點及錯誤,被指出時也無法接受,容易惱羞成怒。
這種類型的生長環境往往令他們一方面受到溺愛,另一方卻只能得到缺乏同理心的愛。他們的母親常有冷酷的一面,除非孩子能如理想般優秀,否則無法得到她的認同。若自戀性人格能擁有較為穩定安全的依戀形式,只要懂得善用自信,就能獲得很大的成就;相反若屬於焦慮型依戀形式,則會自大又自卑,因擔心被抛棄而容易焦慮不安。這類人不擅長面對挫折,狀況好壞時的差異相當大。
#反社會性人格
#冷酷地壓榨他人
反社會性人格類型也常伴隨逃避型依戀形式出現,他們與自戀性人格類型一樣缺乏同理心,但卻不需要別人的讚賞,反而能不在乎地做出受人批評的事,從中獲取自己的存在感。這類型的人在童年時期通常不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發自同理心的愛,只是不停遭到否定。這種經驗使他對別人抱持憎恨與憤怒,以攻擊他人的行為扺抗自己曾遭受的打擊,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復行為。這類人格無法擁有長久的依戀,與人的關係也常說斷說斷。
#類分裂性人格
#與人相處不快樂寧願獨處
類分裂性人格難以與他人建立基於同理心的親密關係,有極大部分來自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。這類人常屬於逃避型依戀形式,對結婚與育兒毫無興趣,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樂趣。若是擁有安全型依戀形式,則能跟少數人建立起親密的信賴關係,與伴侶及孩子間的關係也較穩定。
#妄想性人格
#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
不相信他人,有強烈的警戒心,不願暴露出內心情感或內在的一面,連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信任,反而會想監視或掌控對方。這類人常擁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並存的恐懼逃避型依戀形式,一方面想要有可以信任的人,一方面卻無法相信任何人,進而陷入兩難。這類人一開始交往時很正常,但一旦進展到親密關係後,會立刻打開疑心病的開關,進而監視起對方。若此類型的逃避型依戀形式傾向較強,則會與人保持距離,性格冷酷無情,試圖用金錢權利掌控他人。
#邊緣性人格
#遊走於兩極端討厭自己
心情及人際關係皆遊走於兩極端,在強烈自我否定下反覆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,是邊緣性人格類型的待徽。他們多半屬於焦慮型與未解決型,特徽是與養育者間的依戀受創未癒,只要一想到養育者就會失去理智。也有不少人屬於恐懼逃避型,他們往往陷入既依附家人,也同時對家人產生攻擊性的狀況,因為容易演變成繭居族。另外這類人和妄想性人格一樣矛盾,既想相信別人又無法相信別人。此外,相較於妄想性人格類型一板一眼又固執的個性,邊緣性人格的特徵則是見異思遷,反覆無常。
illustration: Shannon Berg
焦慮型依戀 特徵 在 Cheers: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【8種逃避性人格,你是哪一種?】
1.逃避性:敏感容易受傷,為了盡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,也有不少人會出現「焦慮型依戀形式」。
2.依賴性:過度在意對方臉色,一味迎合他人的特徵傾向,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...
焦慮型依戀 特徵 在 讓迴避依戀型人格的前任重新愛上你復合丨挽回丨分手丨戀愛 的推薦與評價
十二條法則,讓迴避 依戀 型人格的前任重新愛上你復合丨挽回丨分手丨戀愛微信:fengai737line: fengai887WhatsApp:15937491567微信公眾號: 逢愛情感官 ... ... <看更多>
焦慮型依戀 特徵 在 跟白櫻一起成長- 焦慮型依戀者總是處於不安中 -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
焦慮型依戀 者總是處於不安中,需要戀人給很多的安全感。 常因提出過多要求而被厭惡,這不是你的錯,你只是選錯對象了。 心理學博士提供焦慮型依戀3個更幸福的戀愛方法 ... ... <看更多>
焦慮型依戀 特徵 在 焦慮型依戀人格- 感情板 -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
附上很油條的男友 原文焦慮型依戀人格特徵1.害怕自己拋棄,認為自己不夠好2.高敏感3.不是很黏人就是很迴避人焦慮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1. ... <看更多>